《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已于2020年3月23日經(jīng)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97次會議討論通過,并于今天6月23日正式發(fā)布。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司法解釋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收官之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的一部重要的行政訴訟司法解釋。這部司法解釋的發(fā)布,將對推進嚴格規(guī)范文明執(zhí)法、促進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推進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產(chǎn)生積極影響。
在起草過程中,根據(jù)行政訴訟法的規(guī)定,以《行訴解釋》規(guī)定的負責人出庭應訴內(nèi)容為基礎,開展了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調研。
為了確保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司法解釋滿足司法實踐需要,先后在北京、山西、重慶、吉林、福建、湖北等地開展了十余次調研活動,聽取了各高級法院的意見,特別是深入聽取部分中、基層人民法院一線法官的意見建議。
在充分溝通和討論的基礎上,經(jīng)過近兩年的廣泛深入調研,在歸納、總結和研究分析各方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前后形成了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司法解釋稿共計12稿。經(jīng)過多次修改,形成司法解釋送審稿,并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
在起草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司法解釋的過程中堅持了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
在起草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把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擺在突出位置。特別是,認真落實人民主體地位,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為人民群眾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優(yōu)質的司法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司法需求,充分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二是始終堅持以服務法治政府建設為重要任務。
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確立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建設法治政府要充分發(fā)揮“關鍵少數(shù)”的重大作用。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司法解釋通過明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程序,健全通過行政訴訟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短板的良性機制,推動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促進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三是始終堅持以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為重要目標。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司法解釋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堅持對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堅持以解決行政爭議為重要目標。人民法院作為化解行政糾紛的最后一道關口,就是要把化解“官”民糾紛、倡導“官”民平等,實現(xiàn)“官”民和諧,放在重要位置。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司法解釋通過明確負責人出庭應訴程序,進一步實現(xiàn)“官”民面對面處理糾紛,進一步推進行政爭議的實質性化解。
四是始終堅持以推進訴源治理為重要使命。
人民政府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政府。政府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履行職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建設法治政府第一位的要求。司法解釋進一步規(guī)范了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機制,進一步了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進一步了豐富訴源治理機制的內(nèi)涵和實踐。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司法解釋全文共15條。主要規(guī)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明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定義和范圍,確保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的正確適用
——明確了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內(nèi)涵。
——明確規(guī)定了行政機關負責人及相應的工作人員的范圍。
(二)明確人民法院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案件,保障重大案件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
——明確了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案件類型。
——明確了人民法院可以通知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案件類型。
(三)合理減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負擔,節(jié)約有限的行政資源
——明確規(guī)定了共同被告案件出庭負責人的確定。
——明確規(guī)定了多次庭審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問題。
——明確規(guī)定了出庭應訴負責人的更換程序。
(四)細化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相關程序,保障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有序開展
——明確規(guī)定了負責人出庭應訴的通知程序。
——明確對負責人以及相應的工作人員的身份審查。
(五)明確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正當理由,規(guī)范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情形
——明確列舉負責人不能出庭正當理由情形。
——明確規(guī)定對負責人不能出庭理由的審查。
——明確規(guī)定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延期開庭制度。
(六)規(guī)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效果保障措施,確保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又出聲
——明確規(guī)定負責人出庭的相關義務。
——明確規(guī)定保障負責人履行出庭義務的相關措施。
(七)規(guī)定行政機關負責人未履行出庭應訴義務的處理措施,切實保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明確規(guī)定行政機關未依法履行負責人出庭義務的處理措施。
——明確規(guī)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情況的公開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已于2020年3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97次會議通過,現(xiàn)予公布,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0年6月22日
法釋〔2020〕3號
最高人民法院
關于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
(2020年3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97次會議通過,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為進一步規(guī)范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活動,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法律規(guī)定,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制定本規(guī)定。
第一條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是指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依法應當在第一審、第二審、再審等訴訟程序中出庭參加訴訟,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
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授權獨立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nèi)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出庭應訴,適用本規(guī)定。
應當追加為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人民法院通知以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的行政機關,其負責人出庭應訴活動參照前款規(guī)定。
第二條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副職負責人、參與分管被訴行政行為實施工作的副職級別的負責人以及其他參與分管的負責人。
被訴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或者下級行政機關的負責人,不能作為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
第三條有共同被告的行政案件,可以由共同被告協(xié)商確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也可以由人民法院確定。
第四條對于涉及食品藥品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公共衛(wèi)生安全等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或者可能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等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
(一)被訴行政行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重大人身、財產(chǎn)權益的;
(二)行政公益訴訟;
(三)被訴行政機關的上級機關規(guī)范性文件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
(四)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其他情形。
第五條人民法院在向行政機關送達的權利義務告知書中,應當一并告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法定義務及相關法律后果等事項。
人民法院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送達出庭通知書,并告知行政機關負責人不出庭可能承擔的不利法律后果。
行政機關在庭審前申請更換出庭應訴負責人且不影響正常開庭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
第六條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應當于開庭前向人民法院提交出庭應訴負責人的身份證明。身份證明應當載明該負責人的姓名、職務等基本信息,并加蓋行政機關印章。
人民法院應當對出庭應訴負責人的身份證明進行審查,經(jīng)審查認為不符合條件,可以補正的,應當告知行政機關予以補正;不能補正或者補正可能影響正常開庭的,視為行政機關負責人未出庭應訴。
第七條對于同一審級需要多次開庭的同一案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到庭參加一次庭審的,一般可以認定其已經(jīng)履行出庭應訴義務,但人民法院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再次出庭的除外。
行政機關負責人在一個審理程序中出庭應訴,不免除其在其他審理程序出庭應訴的義務。
第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情形:
(一)不可抗力;
(二)意外事件;
(三)需要履行他人不能代替的公務;
(四)無法出庭的其他正當事由。
第九條行政機關負責人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應當提交相關證明材料,并加蓋行政機關印章或者由該機關主要負責人簽字認可。
人民法院應當對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理由以及證明材料進行審查。
行政機關負責人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行政機關申請延期開庭審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準許;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職權決定延期開庭審理。
第十條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guī)定的相應的工作人員,是指被訴行政機關中具體行使行政職權的工作人員。
行政機關委托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或者下級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可以視為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
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本規(guī)定第六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對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的身份證明進行審查。
第十一條訴訟參與人參加訴訟活動,應當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遵守法庭規(guī)則,自覺維護訴訟秩序。
行政機關負責人或者行政機關委托的相應工作人員在庭審過程中應當就案件情況進行陳述、答辯、提交證據(jù)、辯論、發(fā)表最后意見,對所依據(jù)的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解釋說明。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應當就實質性解決行政爭議發(fā)表意見。
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以侮辱、謾罵、威脅等方式擾亂法庭秩序的,人民法院應當制止,并根據(jù)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guī)定進行處理。
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向監(jiān)察機關、被訴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司法建議:
(一)行政機關負責人未出庭應訴,且未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
(二)行政機關有正當理由申請延期開庭審理,人民法院準許后再次開庭審理時行政機關負責人仍未能出庭應訴,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行政機關負責人和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均不出庭應訴的;
(四)行政機關負責人未經(jīng)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
(五)人民法院在庭審中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就有關問題進行解釋或者說明,行政機關負責人拒絕解釋或者說明,導致庭審無法進行的。
有前款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記錄在案并在裁判文書中載明。
第十三條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具有本規(guī)定第十二條第一款情形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庭審筆錄中載明,不影響案件的正常審理。
原告以行政機關具有本規(guī)定第十二條第一款情形為由拒不到庭、未經(jīng)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撤訴處理。
原告以行政機關具有本規(guī)定第十二條第一款情形為由在庭審中明確拒絕陳述或者以其他方式拒絕陳述,導致庭審無法進行,經(jīng)法庭釋明法律后果后仍不陳述意見的,人民法院可以視為放棄陳述權利,由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第十四條人民法院可以通過適當形式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情況向社會公開。
人民法院可以定期將轄區(qū)內(nèi)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評價,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向同級人民政府進行通報。
第十五條本規(guī)定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
責任編輯:肖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