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的張先生經(jīng)營著一家快餐店,7月14日,他帶著自己的快餐展示樣品前往周邊寫字樓下方擺起攤位以求擴大銷售渠道。7月14日下午1時許,正在擺攤的張先生接到一個陌生座機來電,對方自稱是寫字樓中某公司的主管,因為臨時安排員工加班,希望張先生將每份售價40元的30份工作餐盡快做好并送往大樓某公司內(nèi)。
張先生稱,當時自己店鋪已經(jīng)過了營業(yè)高峰,剛好可以制作這筆“大單”,自己只想著盡快完成交易將這1200元“揣進口袋”,所以并沒有多想便同意了對方看似“無害”的提前付款提議。但隨后對方又以餐費需公司報銷,不方便現(xiàn)金支付為由告知張先生可以通過支付寶的付款“新功能”直接收取餐費。
張先生稱,當時按照對方要求進行操作,在打開支付寶后確實看到了“收錢”按鈕,就在“付錢”的旁邊。對方要求點“付錢”時,張先生還就此疑問詢問對方,對方稱:“你是賣家,‘付錢碼’是我付錢給你,這有什么奇怪的?”
于是,張先生便聽從對方的指示,在“付款”條形碼下找到了18位數(shù)字,并將這串數(shù)字告知了“付款人”,得到對方“數(shù)字失效”的反饋后,張先生刷新后重新將數(shù)字報給了對方。等到掛掉電話,張先生才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連續(xù)接到了2次扣款短信,意識到被騙,隨即向警方報警求助。
類似案件中,不法分子的詐騙手法并不高明,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提前付錢騙取信任。由于外賣軟件需要抽取一部分利益,所以不法分子利用商家趨利心理,直接與商家取得聯(lián)系,再謊稱需要訂購大額訂單吸引商家,最后主動表示提前支付,以騙取商家的信任。
二、單線聯(lián)系創(chuàng)造機會。一般向商家付款都是通過掃描付款碼支付,為了避開這種付款方式,不法分子往往會選擇各種方式創(chuàng)造人不在現(xiàn)場,只能通過支付寶付錢的“假象”,如果受害人在此處沒有警惕起來,很容易落入騙子精心準備的陷阱。
三、文字游戲混淆視聽。支付寶界面上“收錢”和“付錢”在一處,不法分子利用話術(shù)混淆兩者概念,讓商家誤以為“付錢”就是“付錢給商家”,誘導被害人念出付款數(shù)字碼,每念一次,就付出一筆款。
四、免密支付輕松轉(zhuǎn)出。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通或忘記關(guān)閉支付寶“小額免密”功能,不用輸入付款密碼就能完成支付,也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民警支招
“地攤經(jīng)濟”的火熱讓擺個小攤“趕時髦”的生意人變成不法分子眼中的“香餑餑”。此案中,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張先生擺攤擴展業(yè)務(wù)是“初來乍到”,不夠了解外賣平臺以外的電子收款模式而對其實施詐騙。
除此之外,不法分子還給此類新手攤主準備了其它“套餐”,如:趁攤主不備“更換”收款碼,攤主成交生意變成給不法分子“打工”;多人圍住問東問西就是不買,哪知攤主盲區(qū)已有“賊手”伸出盜竊;拿出百元大鈔買攤主幾元商品,同伙掩護找零時換成假鈔等。廣大攤主一定要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切實提高警惕,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